觀塘七十二家房客

自零九年起,因某些緣故,與觀塘結上了緣。晚上,間中也會閒遊觀賞那些從香港的舊社會存活之今的建築物,每當看見它們,總覺得裡邊藏著千萬個香港小市民的故事。忽然,腦海浮現出《七十二家房客》。

《七十二家房客》源自五十年代初國內的一齣舞臺劇,後來於1973年,那齣戰前的舞臺劇被邵氏改編成同名的粵語喜劇,「 樓下閂水喉﹗」就是當時香港人最有共鳴的金句。

劇中最能刻入民心的一定是屯門那排二層高的村屋,裡面竟然住著七十二家房客,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七十二位小市民來自五湖四海,他們從事著各行各業:有風騷霸道的包租婆八姑、貪得無厭的房東太子炳、只得一套西裝的金醫生、賣藝不賣身的韓師奶、做洗熨的上海婆、靠補鞋過活的發仔、貪污的警員三六九,還有賣油條的和記等等七十二伙人。


舊樓是唯一紀錄著人情味和見證著香港轉變的寶庫,七十年代初,香港經濟起飛,貧富懸殊,社會問題隨之而起,最經典的莫過於勞苦大眾,如補鞋發,舞女韓師奶等,入不敷出,經常飽受包租婆夫婦的欺凌,甚或收買貪污警員和勾結不法份子,誓要把窮租客趕走。

當時社會體系還在完善中,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還得靠民眾自行合力對抗,例如當時的消防員最善長的一句話是:「有水有水,冇水冇水,有水過水,冇水散水」。密集的居住環境,制水問題,再加上來自四方的不公平,人與人的關係很容易地建立起來,人情味就如此產生了。

如果人類能夠時光倒流,乖搭時光巴士就能回到七十年代的香港,做那七十二房客會是件有趣但艱苦的事,有趣皆因我們會明白什麼是人情味,那是一種網絡年代裡體驗不到的感覺。

可惜那些藏滿了舊社會回憶的建築將會被拆卸重建,如果那些舊建築可以向下「生長」,真的希望它們向下紮根,只少它們可以把香港的舊記憶繼續伸延。

新舊相方,短兵相接,看來,七十年代的記憶快要被抺去。

從七十年代,到八十年代,那些舊樓成為了小市民走向上的階梯,成就了今日的香港,可是香港人卻要把自己走過、踏過的階梯拆毀。





其他文章

Ramen Champion: 無雙拉麵

初回進註香港的有六家麵店,它們是:無雙,超男,博多一幸舍,豆の詩,和東京忍者。當筆者十二月中重遊Ramen Champion時

傳統的後製:「燒」和「掩」

黑房的後製中,「燒」和「掩」是最容易和常用的手法。每張相紙受光線的照射時間都是有規定的,如果局部把相紙的受光時間延長

世界最大的古帆船:謝多夫

今年二月來了一艘世界最大的古帆船「謝多夫」,兩者皆有全球最大的稱號。只要登上古帆船「謝多夫」,便會看到很多俄羅斯

【618上海街】旺角百年唐樓活化過來的懷舊雜貨集中地

旺角又有一文青熱點,就是由市建局活化的唐樓,位於上海街 600 至 626 號,一共有 14 幢,而重建後的商場則名為「618上海街」。 這個保育計劃已於 2008 年展開,而這個活化項目,比許多工廈的重建來得更有意義。這段上海街擁有 10 幢 20 年代的騎樓式唐樓,這些戰前的唐樓全都是二級歷史建築;另外 4 幢則於戰後 60 年代建成。 可惜,最後只能保留那 10 幢戰前的唐樓,及支撐整列騎樓的 13 條麻石柱,就是那些畫滿廣告的方形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