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拍攝銀河?

單憑眼睛能看到銀河嗎?

宇宙的銀河對城市人來說相當陌生。「只有透過相機或望遠鏡才能看見銀河嗎?」這是最多人發問的問題。答案是肉眼也能觀察到銀河,只要天空夠黑,沒有光害。

香港雖然光污染相當嚴重,不過在偏遠的郊區還是可以看得見銀河的。在香港較理想的觀星地點有貝澳、長沙、大尾督水壩頂、大帽山、北潭涌、西貢萬宜水庫東壩、萬宜水庫天文公園等。


如何拍攝銀河?

由於憑眼睛已能觀賞銀河,大家可能會想:拍攝銀河應該和拍攝夜景差不多吧?沒有錯,只是有一點需要注要,就是拍攝時間不能太久,二十至三十秒左右就好了。為什麼?因為地球在自轉中 (身在地球中的人們會覺得星星在移動),拍攝的時間越長,星星的圓點便會拖著長長的尾巴,成為了星軌。如果忘了星軌的拍攝方法,可再次參考《如何拍攝星軌?》。

因此,曝光時間 (即快門) 設在三十秒左右就好了,當然越短越好,不過要確保有充足的曝光。由於曝光時間不能像拍攝夜景般任意的長,唯有推高 ISO 來吸取更多的光線。下圖中的設定為 F2.8, 30s, ISO 3200。

另外,不同於夜景拍攝的是:在沒有追星儀和赤道儀這些能和地球同步轉動的儀器時,拍攝銀河時,更高的 ISO 比更長的曝光時間重要。先前已提過地球在自轉中,看上去星星在移動。更高 ISO 可以讓相機吸收更微弱的星光,令銀河的星點數目大增。

如果只是增加曝光時間,由於每一秒星星在相片中的位置都有少許偏移,光線不能有效地以累加的方法使星點變得更明亮。

以追星儀和赤道儀拍攝銀河

「拍攝銀河需要特殊的儀器嗎?」沒有追星儀和赤道儀這些能夠和地球同步自轉 (或說成跟著星星移動) 的器材,也可拍到先前的銀河相片,缺點是星點不夠圓和未能夠拍出銀河的層次而已,不過效果也相當不錯吧!

若果以追星儀或赤道儀長時間跟隨星星的軌跡,代表能夠長時間對著同一星點長時間曝光,當然能夠吸取超微弱的光線。下圖是以追星儀跟踪銀河五分鐘後的照片。

不過使用追星儀和赤道儀拍照星星時也有缺點的。由於相機被安置在追星儀上,而追星儀會與地球同步自轉的,因此前景會被拉得模糊,像下圖。

夏季銀河最美

除了技術和儀器外,另一樣影響銀河美感的便是季節。下圖是夏季的銀河,而上圖則是秋季的銀河。能夠看出夏季銀河更大、更亮和更明顯嗎?

總結

只要天空沒有光污,憑眼睛已經能夠看到銀河,若以高 ISO 拍攝數十秒更能獲得不錯的銀河照片。最簡單拍攝銀河的器材是三腳架,相機和鏡頭。假如要拍得更仔細的銀河照片,可以使用追星儀或赤道儀。





其他文章

【什麼是 Log 模式?】為什麼 LOG 風格的影片擁有更高動態範圍(HDR)?

攝影師都知道 RAW 檔保留了感光原件上的數據,也就是說 RAW 檔已盡可能保留了影像的細節。可惜,只有拍攝照片時,才可使用 RAW 檔。 拍攝影片時,並沒有 RAW 檔這回事。那麼,攝影師該如何保留更多影片的細節供後製之用?答案就是 LOG。

海洋公園 - 水母

水母雖是恐龍時代的生物,卻沒有進化成龐然大物,依然固我地保持像單細胞那份簡潔,是因為水母的知足嗎

【南昌公園風鈴木】黃花風鈴木拍攝指引

香港的春季是最彩色斑斕的季節,而黃花風鈴木是當中最搶眼之一。要欣賞黃色的花海,一定要到南昌公園,那裡有 90 多棵風鈴木,壯觀非常

【馬灣舊村】日落時份,遊走於消失中的漁村廢墟

有超過 200 年歷史的馬灣舊村曾幾何時是條繁榮的漁村,村民住在高腳的水上棚屋,學校、食肆等設施一應俱全。當時青馬大橋還沒落成,可謂是條與世隔絕、自成一角的隱世村落。 從遺下的舢舨及荒田可見,村民以捕魚和耕作為生,是村內的經濟來源。60 至 70 年代是馬灣的黃金時代,各區的市民都會跑到馬灣吃海鮮。現在,大家只會到西貢碼頭、鯉魚門、流浮山等地吃海鮮。 馬灣?是吃海鮮的地方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