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拍攝銀河?

單憑眼睛能看到銀河嗎?

宇宙的銀河對城市人來說相當陌生。「只有透過相機或望遠鏡才能看見銀河嗎?」這是最多人發問的問題。答案是肉眼也能觀察到銀河,只要天空夠黑,沒有光害。

香港雖然光污染相當嚴重,不過在偏遠的郊區還是可以看得見銀河的。在香港較理想的觀星地點有貝澳、長沙、大尾督水壩頂、大帽山、北潭涌、西貢萬宜水庫東壩、萬宜水庫天文公園等。


如何拍攝銀河?

由於憑眼睛已能觀賞銀河,大家可能會想:拍攝銀河應該和拍攝夜景差不多吧?沒有錯,只是有一點需要注要,就是拍攝時間不能太久,二十至三十秒左右就好了。為什麼?因為地球在自轉中 (身在地球中的人們會覺得星星在移動),拍攝的時間越長,星星的圓點便會拖著長長的尾巴,成為了星軌。如果忘了星軌的拍攝方法,可再次參考《如何拍攝星軌?》。

因此,曝光時間 (即快門) 設在三十秒左右就好了,當然越短越好,不過要確保有充足的曝光。由於曝光時間不能像拍攝夜景般任意的長,唯有推高 ISO 來吸取更多的光線。下圖中的設定為 F2.8, 30s, ISO 3200。

另外,不同於夜景拍攝的是:在沒有追星儀和赤道儀這些能和地球同步轉動的儀器時,拍攝銀河時,更高的 ISO 比更長的曝光時間重要。先前已提過地球在自轉中,看上去星星在移動。更高 ISO 可以讓相機吸收更微弱的星光,令銀河的星點數目大增。

如果只是增加曝光時間,由於每一秒星星在相片中的位置都有少許偏移,光線不能有效地以累加的方法使星點變得更明亮。

以追星儀和赤道儀拍攝銀河

「拍攝銀河需要特殊的儀器嗎?」沒有追星儀和赤道儀這些能夠和地球同步自轉 (或說成跟著星星移動) 的器材,也可拍到先前的銀河相片,缺點是星點不夠圓和未能夠拍出銀河的層次而已,不過效果也相當不錯吧!

若果以追星儀或赤道儀長時間跟隨星星的軌跡,代表能夠長時間對著同一星點長時間曝光,當然能夠吸取超微弱的光線。下圖是以追星儀跟踪銀河五分鐘後的照片。

不過使用追星儀和赤道儀拍照星星時也有缺點的。由於相機被安置在追星儀上,而追星儀會與地球同步自轉的,因此前景會被拉得模糊,像下圖。

夏季銀河最美

除了技術和儀器外,另一樣影響銀河美感的便是季節。下圖是夏季的銀河,而上圖則是秋季的銀河。能夠看出夏季銀河更大、更亮和更明顯嗎?

總結

只要天空沒有光污,憑眼睛已經能夠看到銀河,若以高 ISO 拍攝數十秒更能獲得不錯的銀河照片。最簡單拍攝銀河的器材是三腳架,相機和鏡頭。假如要拍得更仔細的銀河照片,可以使用追星儀或赤道儀。





其他文章

【後製教學】72 DPI 還是 300 DPI?對顯示器來說,它們竟然沒分別?

以修圖軟件(如 Photoshop)建立新文件或縮放(Resize)圖像時,除了闊度 (Width) 和高度 (Height) 外,同時會看到「解像度」 (Resolution) 這個設定,一般單位是 DPI 或 PPI。 至於解像度的預設值,不同軟件及相機都有所不同,常見的數值有 72 DPI、150 DPI、240 DPI 及 300 DPI。 到底 DPI 和解像度有什麼關係?為什麼我們要認識它們?是否數值越高越好?

如何拍攝ISON彗星?

要把彗星拍攝得出色,必需對它的特徵和構造有所理解,才能充分把它的細節表露無遺。彗星由彗核、彗髮和彗尾組成。彗核和彗髮

中環9號碼頭的風火摩天輪

很多人把這座摩天輪稱作「風火輪」,因為傍晚日落時份,如遇上火燒天的晚霞,它就像個著了火的輪。這也是中環摩天輪最美的

大人之科學25期:雙鏡相機

前陣子,乘著 Lomo 的雙鏡反光機之風,《大人之科學》25期 推出了雙鏡 (Twin Lens Reflex, TLR)相機,這是《大人之科學》有史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