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塘七十二家房客

自零九年起,因某些緣故,與觀塘結上了緣。晚上,間中也會閒遊觀賞那些從香港的舊社會存活之今的建築物,每當看見它們,總覺得裡邊藏著千萬個香港小市民的故事。忽然,腦海浮現出《七十二家房客》。

《七十二家房客》源自五十年代初國內的一齣舞臺劇,後來於1973年,那齣戰前的舞臺劇被邵氏改編成同名的粵語喜劇,「 樓下閂水喉﹗」就是當時香港人最有共鳴的金句。

劇中最能刻入民心的一定是屯門那排二層高的村屋,裡面竟然住著七十二家房客,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七十二位小市民來自五湖四海,他們從事著各行各業:有風騷霸道的包租婆八姑、貪得無厭的房東太子炳、只得一套西裝的金醫生、賣藝不賣身的韓師奶、做洗熨的上海婆、靠補鞋過活的發仔、貪污的警員三六九,還有賣油條的和記等等七十二伙人。


舊樓是唯一紀錄著人情味和見證著香港轉變的寶庫,七十年代初,香港經濟起飛,貧富懸殊,社會問題隨之而起,最經典的莫過於勞苦大眾,如補鞋發,舞女韓師奶等,入不敷出,經常飽受包租婆夫婦的欺凌,甚或收買貪污警員和勾結不法份子,誓要把窮租客趕走。

當時社會體系還在完善中,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還得靠民眾自行合力對抗,例如當時的消防員最善長的一句話是:「有水有水,冇水冇水,有水過水,冇水散水」。密集的居住環境,制水問題,再加上來自四方的不公平,人與人的關係很容易地建立起來,人情味就如此產生了。

如果人類能夠時光倒流,乖搭時光巴士就能回到七十年代的香港,做那七十二房客會是件有趣但艱苦的事,有趣皆因我們會明白什麼是人情味,那是一種網絡年代裡體驗不到的感覺。

可惜那些藏滿了舊社會回憶的建築將會被拆卸重建,如果那些舊建築可以向下「生長」,真的希望它們向下紮根,只少它們可以把香港的舊記憶繼續伸延。

新舊相方,短兵相接,看來,七十年代的記憶快要被抺去。

從七十年代,到八十年代,那些舊樓成為了小市民走向上的階梯,成就了今日的香港,可是香港人卻要把自己走過、踏過的階梯拆毀。





其他文章

【馬鞍山昂平高原】400米高原上的芒草勝地

在芒草的季節裡,當然要盡看所有金光閃閃的芒草啦!首屈一指的芒草勝地,無容置疑,一定是大東山,不過今期我們要去的是一個香港罕見的高山平原,就是位於馬鞍山的昂平高原

詠春攝影師鏡頭下的南極

環遊世界是不少人的夢想!但哪個是必到的地方,南北兩極應能獲得不少分數。到底身懷詠春底子的攝影師,拍出來的南極是何模樣呢

【後製教學】Texture vs Clarity,到底它們有何不同?什麼是影像頻率?

編輯人像照片,從來都沒有一鍵美化這回事。由於工序繁複,攝影師們一直訴求於 Adobe,可否讓他們修編相片時輕鬆一點。這個夢寐而求的功能終於降臨了,它的名字叫作「Texture」(紋理),在 Lightroom 和 Photoshop 的 Camera Raw 中都可找到它。

窮人版虛擬實境裝置Cardboard有無伏?

Cardboard VR沒有電子零件,幾塊紙板,數片魔術貼,兩塊作鏡片的膠片,一塊讓電話感應的磁石,和一條橡皮圈。Cardboard需要小學1年級的美術剪貼功夫,連這一點DIY能力都沒有的話